中文EN
融汇全球电影资源 尽享光影文化盛宴 ——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实现全面提升

开幕红毯

开幕式

嘉年华

电影市场

北京论坛

北京展映

闭幕红毯

“天坛奖”评奖

  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2014年4月16日至23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电影节继续秉持“共享资源,共赢未来”活动宗旨,坚持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和高端化、市场化办节理念,本着“安全、节俭、优质、文明”原则,组织了开幕式、天坛奖评奖、北京展映、电影魅力-北京论坛、北京电影市场、精彩在沃-电影嘉年华、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七大主体活动,以及“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注目未来”国际新导演展映单元、“纪录佳作”单元、“微电影”线上展映单元等多项相关活动。本届电影节顺应中外电影交流合作日趋广泛深入的发展趋势,充分运用前三届成功举办经验,以创新求突破,以质量促发展,瞄准“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目标,严格按照国际著名电影节展模式组织运行,在评奖权威性、影片质量、嘉宾星光度、论坛专业性、市场交易额、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

  一、活动组织高端专业,充分彰显国际水准

  (一)开幕式突出仪式感,放映开幕影片回归电影本质。本届电影节于4月16日晚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开幕式充分体现电影元素,以“风云际会,雕刻时光”为主题,回顾电影历史,缅怀电影人物,重温电影金曲,隆重推介入围影片,唱响电影节主题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宣布开幕,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法国著名演员让-雷诺、本届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吴宇森分别致辞,天坛奖评委集体亮相。按照国际电影节开幕典礼惯例,放映了开幕影片《美女与野兽》。相关领导、世界各大电影节主席、外国驻华使节以及影视界、文化界、体育界、商界、媒体界嘉宾和群众2000余人出席。

  (二)天坛奖入围影片多元,评奖结果权威公正。本届电影节共有来自6大洲、88个国家和地区的837部影片报名参加天坛奖主竞赛单元,其中国际影片682部、国内影片155部。影片题材丰富、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在数量、质量上均比上届有显著提升。评奖严格遵循影片报名、入围提名、奖项评定环节,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经组委会41人选片委员会科学严谨遴选,15个国家的15部影片入围提名。美籍华裔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领衔的天坛奖国际评委会,7名成员均为业界著名导演、制片人和演员,体现了专业性、权威性。评委会在集中观看、充分讨论基础上,遵照国际惯例和规则,全程贯穿“天人合一,美美与共”核心价值理念,以投票方式产生本届天坛奖10大奖项。

  (三)展映影片百花齐放,尽显电影文化魅力。共有来自6大洲79个国家和地区的1520部影片报名参加北京展映,其中境外影片1127部、境内影片393部,从中遴选48个国家和地区的260部优秀影片展映。从4月15日至24日,展映活动在北京33家影院及学术机构进行,共设置15个展映单元,放映600余场次。新增歌剧电影、IMAX电影、修复片展映单元,完善纪录片展映单元,举办评委会主席作品回顾展和法国、德国、英国、泰国等8场国际影展,实现了多国别、多题材、多风格和高质量,兼顾了群众性和专业性。组织新片发布会、媒体见面会、影迷见面会等近70场,为各国电影人、电影爱好者搭建了观摩、借鉴、交流平台。

  (四)电影论坛聚焦产业前沿,演讲嘉宾精英荟萃。“中外电影合作论坛”对多元化、深层次电影合作和资源共享进行探讨,推动中外电影全方位合作。“电影创意论坛”深入解读电影创意在全球电影发展中的作用影响,探寻规律,共谋协作发展。“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展示动画电影艺术魅力,普及制作技术。让-雷诺、让-雅克-阿诺、阿方索-卡隆、奥利弗-斯通、葆拉-瓦格纳、皮埃尔-比斯姆斯、彼得-戴尔-维克、戴尔-梅达、凯文-盖格、罗伯-明可夫、宁瀛、焦雄屏、薛晓路、孙立军等中外著名电影人参与研讨。论坛期间,中影与派拉蒙影业公司宣布合拍3D奇幻动作大片《马可-波罗》;战争史诗巨制《飞虎月亮花》达成合拍意向;中法加合拍影片《最后的战争》续集《迟来的和平》、中法合拍影片《勇士之门》现场签约。

  (五)电影市场成果丰硕,数量质量全面提升。本届电影市场吸引了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724个电影企业和机构,248家参展商参展,比上届增长20%,其中国际展商125家,首次超过国内展商数。实现签约项目32个,签约总额105.21亿,比上届增长20%,再创中国电影节展交易之最。签约项目涵盖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其中投资制作38.03亿,比上届增长22%;影视院线、影视基地、影视投融资项目34亿,比上届增长13%;影视素材库等项目10.17亿;新增电影基金项目累计签约额23亿。北京电影市场已成为最活跃、最具吸引力和最大规模的世界电影市场之一。

  (六)电影嘉年华营造浓厚节庆氛围,打造全民光影盛会。本届电影嘉年华开辟中华世纪坛和怀柔两个会场,活动区域较往届进一步扩大,实现主城区和郊区兼顾。分别举办大型群众性电影主题乐园活动,世纪坛会场推出电影与科技、电影与设计、电影与音乐3大主题,怀柔会场设置6个电影回顾板块、7个主题日活动,内容互为补充、各有特色,让广大市民真正实现与电影艺术、电影技术、电影文化零距离接触。世纪坛会场还与电影市场对接捆绑,成为电影市场的外围市场,与玉渊潭公园樱花节衔接一体,营造了更为浓郁的观影游乐节日氛围。

  (七)开闭幕红毯星光熠熠,闭幕式暨颁奖典礼致敬经典。本届电影节开闭幕红毯大腕云集,让-雷诺、让-雅克-阿诺、丹尼-伯恩、克里斯多夫-甘斯、蕾雅-赛杜、保罗-安德森、彼特-彻宁、威尔-克拉克、李前宽、李少红、任仲伦、张艺谋、冯小刚、顾长卫、章子怡、范冰冰、黄晓明、斯琴高娃、关锦鹏、甄子丹、蒋雯丽、徐帆、莫文蔚等海内外行业代表、业界精英和知名影人近500位嘉宾踏上红毯。《太平轮》、《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王朝的女人杨贵妃》、《香气》、《夜莺》、《分手大师》以及天坛奖15部入围影片等59个剧组,助阵电影节璀璨星光,北京电影节已成为中外电影人热捧青睐的展示舞台。闭幕式以“致敬电影,致敬电影人”为主题,宣布本届电影节成果,现场揭晓天坛奖10大奖项。随后,放映闭幕影片《催眠大师》。

  除七大主体活动浓墨重彩外,电影节相关活动同样异彩纷呈。“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关注行业热点,采用电影大数据统计方法,推出中国唯一以产业为先导的电影市场风向标M指数;“注目未来”国际新导演电影展映鼓励新人新作新创意,支持银幕处女作;“纪录佳作”单元旨在推动中国纪实影像产业发展;“微电影”线上展映引导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美妙的和谐”电影交响音乐会集中展示中外经典电影美妙旋律;北京文资华夏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新闻发布会着力扶持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大学生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继续纳入电影节活动。本届电影节累计举办活动110多项,超过1000家中外电影机构、30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电影节各项活动,239家境内媒体1039名记者、66家境外媒体205名记者参与报道,直接参与电影节人数达100多万人次,形成了评奖结果权威公正、参展影片百花齐放、世界文化相映生辉、多方观点深度融汇、各路商家皆有所得、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高端、专业、开放的国际电影文化盛会。

  二、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定位明确运作成熟

  (一)核心价值充分凸显,包容多样和而不同。天坛奖评奖彰显着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核心价值。组委会本着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目标,遵循国际运行惯例,引入国际最高标准,评选出具有国际公信力与权威性的评奖结果。7位评委分别来自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印度和中国6个国家,代表着东西方的审美与态度。获奖作品汇聚了最具国际水准和专业影响的大家新作,代表了世界电影艺术发展的最新成就。评委会主席吴宇森评价说:“入围的15部影片质量很高,部部都是经典。”与上届相比,本届评奖报名影片更多、国家分布更广、整体水准更高、组织运行更为专业。通过天坛奖评奖,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借鉴,体现了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彰显了“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理念和愿景,反映了北京电影节对世界电影发展潮流的认知与把握。天坛奖已成为北京电影节最核心的活动要素,并正在成为全球电影节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竞赛单元。

  (二)论坛交流务实前瞻,话题高端共识广泛。论坛活动承载着北京国际电影节鲜明的立场主张。本届论坛活动顺应中国电影进入黄金发展机遇期、中外电影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的发展大势,精心设置论坛主题,突出高端性、实用性、前瞻性,强化论坛对电影艺术繁荣与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了电影节的专业水准。3场主论坛准确把握世界电影产业发展规律与趋势,从中外电影产业亟需破解的各层面问题入手,邀请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和国内及台湾的17位著名导演、制片人、公司运营官和专家教授担纲演讲嘉宾,话题前沿、视角多元,既有政策解读、案例分析,也有合作策略与资源共享机制探讨,为中外电影全方位合作开辟了新机遇新途径。通过论坛,中外电影人达成广泛共识:面向世界,中国电影大有可为;面向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中国,世界电影同样机遇无限。

  (三)电影市场洽商踊跃,交易品牌不断巩固。电影市场体现着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生命力。本届北京电影市场设置招商展会、项目创投、行业对话、特约活动、签约仪式、市场放映6大板块,吸纳覆盖电影全产业链和周边产业的中外展商参展,完善配套服务,首次提出“电影要素”概念,全新打造电影要素交易和项目创投交易两大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外展商数量进一步增长的同时,国际展商数首次超过国内展商数,美国电影协会、法国电影联盟、意大利影像工业协会、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英国电影协会等国际知名行业协会齐聚北京,充分显示了国际电影交流合作的广阔前景,彰显了北京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号召力。短短4年时间,电影市场交易额就从第一届的27.94亿发展到第四届的105.21亿,充分展示了北京电影市场的勃勃生机。北京电影市场作为国际电影交流高端营销交易平台,在推动中国电影市场体系顺畅运行和国际电影交流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文化服务为民惠民,电影盛宴全民共享。不断满足首都群众和中外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电影文化需求,是北京电影节始终坚持的努力方向。本届电影节着力提升展映质量,丰富影片片种,优化排映方式,拓展购票渠道,坚持低票价路线,提高了观众覆盖率和满意度。电影嘉年华通过电影后期技术、衍生授权、电影音乐、展览参观等活动形态,使群众充分领略了电影文化的无穷魅力。本届电影节举办场地以长安街沿线场所为主,相关场地分布北京市区及周边10个区县,形成了一轴多点全城覆盖、集中分散相得益彰的格局,实现了区域、人口的广泛覆盖。电影节已成为首都的一个盛大文化节日,一个全新电影文化服务品牌。

  (五)培育推介电影人才,促进产业持续发展。人才是建设电影强国战略的第一资源,扶持电影新人新作是北京电影节重要的使命与担当。本届电影节整合电影行业力量、融通各项活动资源,多措并举扶持新人新作。通过电影展映和推介发布,为新人新作搭建宣传推广平台;通过项目创投发掘潜力项目,提高项目成熟度与成活率;举办“好莱坞电影大师班”,邀请美国等地电影资深专家为中国青年电影人授课,提升青年电影人国际化表达能力;新设“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发现、推介、扶持具有市场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新设“注目未来”国际新导演电影展映单元,鼓励创新精神,增进各国青年电影人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活动,积极推动形成人才辈出、新人济济的良好格局,促进电影人才与电影产业互为依托,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六)节俭办节市场运作,重在提升活动水平。本届电影节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宣部等五部门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能,节俭、务实、高效办好电影节。着力在丰富电影节思想内涵、引领价值追求、增强文化底蕴上下功夫,坚持把打造优质高端的展示推介平台、论坛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群众参与平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嘉宾满意、业界满意、群众满意、媒体满意作为衡量电影节质量的标准。不展虚华,务求实效,形式从简,深挖内涵,将有限的资金重点放到融汇优质资源、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举办惠民活动上,依托电影节品牌影响,通过市场化运作,调动社会资金、行业资源参与积极性,各项活动的举办质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专业高效。IWC万国表电影人之夜、2014北京新浪潮论坛等社会机构举办的活动进一步拓展了电影节外延,扩大了电影节整体声势和影响。北京电影节自身造血功能和市场运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三、瞄准一流务实创新,品牌影响稳健提升

  (一)以我为主、面向世界,锤炼鲜明文化品格。随着电影节七大主体活动形态的逐步完备与定型,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在从品牌成长期向品牌成熟期稳步迈进。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部署要求,电影节组委会科学审视发展方位,不断深化对电影节文化格调、文化内涵的认识,始终坚持“以我为主,面向世界”。做到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服务,提升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首都发展战略定位服务,助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增强中华文化世界感召力和影响力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服务,充分展示不同国家和民族多元电影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终形成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北京风格”的电影节文化品格。

  (二)倡导商业与艺术并重,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北京国际电影节自觉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本届电影节展映影片安排以未在国内上映的影片为主,部分是近两年国际知名电影节获奖影片,让广大观众在家门口欣赏到世界最优秀的电影。安排怀柔影院公益放映,开设微电影网络展映,让更广泛群体受益。举办“心目影院”为视觉障碍观众讲解电影艺术,展映影片《让我们西米吧》填补了国内歌舞片空白。同时,着力加强电影市场体系建设,注重商业策划,发挥平台优势,扩大交流交易市场。本届电影节集中了电影企业、产业基地、行业组织、政府部门等各类相关机构,汇聚了电影策划、制作、发行、院线、宣传等全产业链,辐射到金融、出版、广告、法律咨询诸多领域,促进产业联动,强力拉动旅游、演艺、科技、会展、餐饮、文化消费等相关产业发展,助推首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三)国际标准、精益求精,树立一流节展品质。本届电影节全方位引入国际一流电影节标准,坚持首善,精益求精,高起点谋划,高水平运作。在活动设计上实现突破,设立电影节顾问委员会,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活动内容,通盘考虑资源配置,使活动组成和内容设计符合国际一流电影节通行惯例;在影片质量上实现突破,严格遵循国际电影节选片标准,科学评选一批,集中展映一批,重点推介一批,让最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在嘉宾规格与作用发挥上实现突破,建立高端嘉宾数据库,全面梳理全球优秀电影人、电影机构等,一对一邀约中外一流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技术专家、影视机构,个性化设置活动内容,让嘉宾的形象、观点、业内影响力充分释放,提升电影节国际水准、专业内涵。北京电影节已成为评判国际电影发展态势、展映一流精品佳作、孕育产业合作商机、交汇思想碰撞智慧、展现电影文化多彩魅力的重要舞台。

  (四)融汇资源科学运行,办节效益实现最大化。本届电影节科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探索了一套符合实际需求、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模式,实现了办节效益的最大化。坚持政府部门主导,组委会常设机构负责日常组织运行,建立了高效顺畅的统筹协调体系,抓好事关全局的关键环节;坚持专业机构承办,依托首都电影资源聚集优势,吸纳全球、全国最具实力电影组织和机构参与承办、协办,使资源得到最大化整合、最优化配置,确保了筹办水平高端专业;坚持开放办节,广泛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运作,提高节展组织的开放度、包容度,使电影节拥有了最广泛的行业基础和群众基础,迸发出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