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林:让中国故事赢得世界掌声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与中国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她不仅是全国影视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还是大学生电影节的创办人。如今,82岁高龄的黄会林仍活跃一线,致力于推动以影视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让中国故事赢得世界掌声”。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新加坡期间,就曾着重提到了黄会林主导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并肯定了其文化交流纽带作用。在黄会林看来,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地处首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尤其在“让中国故事赢得世界掌声”方面已明显发力。
国内外电影节黄会林参加无数,北京国际电影节黄会林更是从第一届开始就亲自参与,她对后者的突出感受是“独具一格”、”得天独厚”。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猛,就是因为需要!电影业界需要,国际的文化传播需要,首都的文化也需要,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也需要。”在黄会林教授看来,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难度很大,理解中国文化很不容易,对话中国文化则更难,尽管全球化不断深入,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依然是国际交流中的主要障碍。而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是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让中国故事实现国际化讲述,需要认真思考。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学会用他者的视角反观自己的文化传播形式,做到“中为洋用”,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运用多种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赢得世界的掌声。 “通过中国电影去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同,可以发挥别的文化载体所发挥不了的作用。北京国际电影节正是朝着这个方面发力的”。
黄会林高度评价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在业界的作用和地位,她认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成功的关键就是起点明确,即站在中国文化的高端,朝向整个国际电影领域甚至更宽泛的国际文化领域,影响力和扩散面都是“上档次”的。从历届的评奖力度、约请的评委权威性和国际知名度,也能明显让人明显感受到这一电影节的追求和水准。另外,黄会林还特意提到北京国际电影节一个让她难忘的特色,即不仅有宏大的整体布局,还非常注意和北京的老百姓结合,“它会安排很多接地气的活动,吸引北京的电影观众,一批一批的进入电影节进行互动,这些我觉得都是它内在追求的展示。”
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恰好见证了中国电影市场迅猛飞速、超乎想像的发展,对此,黄会林也颇有感概,她认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稳定的作用,而未来对市场的持续引领和“纠偏”更加任重道远。黄会林说,中国电影产业化和市场化过去五年的确走得很快,票房得到了飞跃发展,但她不希望看到高票房低质量,尤其是在商品之外的文化属性被忽略不应发生。 “ 我们现在是电影大国,但我觉得还不是电影强国。市场很好把好莱坞都招来了,很多外国的电影人也觉得在中国大有开发的余地,可是我们还是应该强调电影作为作品它的文化趋向,它能够给社会留下来的是什么,我个人觉得这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