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辉:支持电影新人是我的使命
香港演员梁家辉可谓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常客,不但带着作品参加过多届北影节活动,去年更是以《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夺得了最佳男配角奖。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时逢梁家辉与佟大为等主演的电影《冰河追凶》正在热映,而4月16日晚,他又和郭富城、周润发等众多明星以暑期档大热片《寒战2》主创身份风光亮相开幕式红毯,可谓是与北京国际电影节颇有缘分。
从1983年至今,梁家辉参与了近130部电影作品,在国内国际各大电影奖中前后提名27次,其中获奖10次。年近60岁,梁家辉更是片约不断,近年来还出演了很多内地中小成本影片。梁家辉向记者表示,跟内地年轻导演合作,是希望帮助中国电影的年轻一代,而说起与北京的渊源,梁家辉笑了:“我是‘老北京’了,我1982年就来北京拍片,是香港演员北上第一人。”
片场里的暖男 年轻人的老师
正在上映的《冰河追凶》是徐伟的导演首秀,摄影师出身的徐伟,曾与梁家辉合作过《我的教师生涯》。梁家辉回忆说,那时徐伟刚毕业,但在几个月的合作中,他看到了徐伟对电影的热诚,“徐伟在片场的状态跟徐克给我的印象差不多,他专注而又重视自己作品,我很欣赏这样的人,会尽可能地跟这样的导演合作。”
为了支持徐伟,梁家辉还打电话给佟大为,“骗”他出演:“我和大为的交情是从《苹果》开始的,他那时候还是电影圈的新演员,现在他已经是内地很有影响力的演员了,他当时接到了《冰河追凶》的剧本,但一直纠结于要不要去那么冷的地方拍戏,因为在零下四十度的环境拍戏,他担心因为太冷而影响表演状态,我就在电话里跟他说我已经接下这部戏了,有我在,让他放心。”
梁家辉在片场是最受尊重的人,他会提醒导演天气寒冷会致使摄影机、对讲机没电,他会告诉佟大为怎么甩头在镜头里看起来更帅,佟大为脚受伤了,他会帮着处理伤口,连道具师傅的活计他也要参与一下——“你们这个不够像东北小城的警局办公室”,然后,他给自己的角色弄来一个泡着茉莉花茶的大茶杯。听说佟大为下部戏有打斗,梁家辉把自己的威亚和护具打了一个大包借给他,说自己测过的,更安全。梁家辉还会给年轻演员说戏,会捡拾片场垃圾,梁家辉对记者说:“这些年来我自己在片场做习惯了,看见什么都会很自觉地去做,永远闲不下来,而且我在电影圈工作了那么多年,累计了很多不一样的经验。我们现在工作的场地有一些隐患,很多危险的东西随便放,拍戏的速度又很快,所以要格外注。”梁家辉在现场会收好钉子、榔头、收紧螺丝,做一些场工的事情,但后来,他又改成了提醒为主:“如果老板、制片人看见我在做这个事,相关人员可能会因为我的行为丢了工作,所以,我就提醒一下别人,让别人自己去做。”
带着使命感拍摄每一部电影
梁家辉经历过香港电影黄金时期,所以他很痛心现在的香港电影后继无人,“现在的香港电影出现一个很大的断层,来来去去总是那几个导演和演员:“我不想让这个现象在内地重现,所以,现在我会有意识地多拍一些新导演的戏,希望把香港的经验和教训带到内地来,我会拿很少的片酬来拍他们的电影。我就是服务新导演的‘副导演’。我们应该去鼓励、支持下一代电影人,这样电影发展才会是健康的、成熟的,慢慢能推下去。要不然大家都想我就是来拍片,拍完我就回家,如果每一个电影人来工作的时候都抱这样的态度,我们的电影就会永远不专业。”
《寒战2》中,梁家辉和郭富城、周润发首次合作,而梁家辉第一次出演角色就是在《千王群英会》中给周润发跑龙套。“跑龙套的不止有我,另外一个是刘德华。我们第一次有镜头就是给发哥当马仔,一左一右陪在他身边。发哥推门进去,说‘你们两个去下面看看’,我们两个回答‘是,龙哥!’然后两个人就出镜了。当时我们非常兴奋,给自己设计了很多动作和造型,结果被导演骂得狗血喷头,我和华仔都快给骂哭了。”最后周润发安慰两人说,“我们这行就是这样子的,熬出来就好了”。
多年后梁家辉影帝奖杯拿到手软,即将在《寒战2》与周润发、郭富城交锋,周润发调侃自己已经老了,称接下来的50年、100年,要把香港电影交给梁家辉、郭富城这些“新人”。谈及此,梁家辉说:“他不是说靠我和郭富城,而是必须要传承。他希望下一波演员传承下去,希望看到每个人都像我和郭富城一样奋斗,不是追求奖项,而是演出上的进步,他希望我们把他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
夸赞北京电影节为培养人才而努力
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展映单元有李翰祥导演的纪念回顾展,还有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3D修复版放映,两部电影[原文前面并没有提是哪两部电影,应该是两位导演吧? 请核实。]都与梁家辉有些渊源。谈及此,梁家辉说,李翰祥是他的启蒙老师,1982年,梁家辉在李翰祥导演的影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中扮演咸丰皇帝,并以《垂帘听政》荣获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成为最年轻的金像奖影帝,其人生也发生巨变,而贝托鲁奇当年在拍摄《末代皇帝》时曾邀他演溥仪,但那时他已经接演了李翰祥导演的《火龙》[《末代皇帝》和《火龙》的英文名都是The Last Emperor]而遗憾错过。
为何一位东方导演,一位西方导演,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却会在同一时间选择拍摄同样的题材?梁家辉认为,其原因是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可以选择的题材太多了。“中国的故事比比皆是,都是金矿,所以,作为一个电影人,应该擅于挖掘有意义的题材来做,没必要去故意挑一些大家都不愿意听,或者是不愿意看的题材来刺激其他任何人。”
梁家辉也呼吁中国影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我们现在有那么大的电影市场,比美国还要大,美国现在要抢着到中国来合作,还会在他们的影片中为中国演员专门设置角色。为什么别人看到的,我们自己看不到,白白把它浪费掉?为什么我们不培养我们自己的电影人?不管是演员、摄影、灯光,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专业,必须要有一批很专业的电影人一起工作才能拍出一个好的电影,而这些都是我们的责任,我也很高兴北京国际电影节为培养中国电影人才做出的努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为中国的电影人提供了很多学习与合作的机会。”
永远难忘第一次在北京拍电影
1982年梁家辉跟着李翰祥导演在故宫拍《垂帘听政》,那是他第一次来北京,梁家辉也因此以自己是香港影人“北上第一人”而骄傲。
时隔三十多年,梁家辉依然清晰记得那时北京给他留下的印象:一个下雪天,他骑着自行车从团结湖一直骑到天安门,宽阔的马路白雪皑皑,路上安静得没有车也没有人,只有自己车轮留下的一条痕迹,那是他平生第一次看到雪,觉得眼前的一切都美极了。
《垂帘听政》一拍就一年多,梁家辉那时每天一大早去故宫“打卡”。在金水桥边看完升旗,从正门进去拍戏,“太阳刚升起来的故宫、夜晚的故宫 ,我全看遍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开放那些大戏台,没有游客,所以故宫的每一个角落我都走过。”梁家辉还一脸幸福地回忆起一个晚上:“那次在故宫太和殿拍戏,拍完我穿着戏里的龙袍跑到城楼上,看到天上的月亮好大啊,而故宫则是剪影,远处有几处灯光,是剧组摄影棚里的灯光,我低头看到自己身上的龙袍,感觉自己特别幸福,因为真实的皇帝,有谁能独自跑到城楼上来看故宫的夜景呢?他们从一睁眼,就会被很多人前呼后拥没有自由,那时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
梁家辉骄傲于自己见证了北京的成长,也希望可以见证国际北京电影节的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