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有交流,艺术各有特色
采访在北京城骤然降温的一个下午进行,天气挺冷,但谈到北影节的选片原则以及透过这个原则体现 出来的我国文化建设成果,侯克明教授眼神中充满了热情。
“北京国际电影节今年是第八届了”他说道,“这八年来北影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很重要地体现在主竞赛单元的选片当中,所以关于选片的原则,第一是我们注重来源的广泛性,国家全方位的 改革开放使得我们在文化交流上是面向全世界的。”
正如侯克明教授所说,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 赛单元的十五部影片,除了我们国家是两部影片以外, 其他基本上都是一个国家一部影片,覆盖面非常广,“有欧洲的,有非洲的,有亚洲其他各个国家的,其中还包括合拍片,一个片子好几个国家都包括了,所 以文化的多元以及文化交流的广泛性,是我们在选片上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电影艺术的特征,要选择那些近一年来全世界艺术创作上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影片,因为艺术创作,各个国家的特点是不同的,我们要做的是把艺术创作最新的成果选进来。”
“总的来说就是这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交流的广泛性,一个是我们需要突出艺术特色。”
国产电影越来越能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的状态
提到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入围主竞赛单元 的两部国产电影,侯克明直言这种现象是很有意思的: “《十八洞村》其实是2017年我们在国产电影当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它在市场上也上映了,而且反响也还比较热烈。”
“它反映了我们国家现在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扶贫工作以及农村建设,这些问题在这部影片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体现,它从思想文化的形态上反映了中国在新时代的文化特色,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是密切相连的。”
“《十八洞村》去年在上映的时候也获得了在这一 类的电影当中不错的票房成绩,最终票房过亿,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样一部反映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电影受到了欢迎,应该说是很让人感到欣慰的事情,它能 够入围这次电影节,也反映了整个中国的这种大的文化形态。”
除了《十八洞村》,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还出现了另外一部国产电影,就是《红海行动》。《红海行动》是2018年开始以来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最成功的国产电影,口碑票房双丰收,可以说是备受关注。谈到《红海行动》这次可以成功入选到北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原因,侯克明教授则认为《红海行动》是“近几年国内在电影创作上的一个重大成就”。“
中国电影经过这些年慢慢地找到了市场的规律, 中国电影人也能够慢慢地把一些类型电影的方法与中国的文化特色、中国的故事紧密地连在一起,拍出既体现我们的时代精神又能受到观众欢迎的电影,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这也是我们去年到今年,中国在电影发展上一个很重大的突破。”
“以前我们说拍主旋律电影拍得很好,但观众可能总是不买账。现在我们看到从《战狼2》到《空天猎》再到《红海行动》,还有其他的几部电影,它们在类型电影的把握上都已经做得相当好,不管是空战、陆战,还是海战,保证了特效逼真、动作场面出色的同时,在情节的构成、人物的塑造上也能够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把握住了一个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而且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红海行动》这样的电影把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融入进去,表明了中国电影人一种很重要的姿态,就是以什么样的精神走入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什么样的作品来回应时代的发展,如此一来,《红海行动》入围到主竞赛单元应该说就是众望所归了。”
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中国电 影逐渐打破刻板印象
放眼当下的中国电影行业,像《战狼2》、《红海行动》这样大规模、高水平制作的影片逐渐走进了全球观众的视野,《战狼2》取得的高票房更是全球瞩目。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国外观众甚至电影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比较传统、刻板的印象,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年,全方位的改变也给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我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有没有机会彻底打破这种既定的印象呢?
“其实这两年已经开始在发生变化了”侯克明教授答道,“从《战狼2》到《红海行动》,这些影片都在国外做了一些放映,很多地方的反应都比预期要好,包括在美国的商业院线也都收获了不错的反响。”
“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国家一直有很多电影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但是在商业市场的表现上、票房上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文化差异是始终存在的。我们要用自己的东西走向世界,就要努力把中国故事讲好讲精,讲得大家喜欢听,而且要学会怎么运用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拍出精品。”
侯克明教授认为,我们国家电影制作水平的进步固然重要,但同时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接受度的提高,也是我们在逐渐改观中国文化刻板印象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助推剂:“有些观众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国家的电影,所以他们有时候就不会甚至不想接受。但与此同时《战狼2》这样的电影也让更多的观众对当下中国的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兴趣,使得他们愿意主动地来接受我们的文化。所以说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我觉得最近这些年国外对我们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件好事情,也体现了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北影节设“女性力量”特展,女性角色在电影中的表达越来越重要
“不管是中国的电影还是电视剧,在经典叙事当中女性虽然是主角,但是从理论上讲女性往往是‘被观 看’的角色”侯克明教授说道,“因为这个角色往往是很‘漂亮’、很‘年轻’,满足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明星’的心理诉求,这个时候她的这种‘被观看’设定的前提可能就是观众都是男性。”
“而现在的电影院,女性观众也已经很多了,女性本身的社会地位也一直都在提高。”
“在男女同工同酬问题上,中国可能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现在在工作岗位上我们的女同胞与男同胞享有同样的权利,所以女性的这种权利和表达,同样都会体现在电影上。中国电影院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看到的电影类型在不同时代都是不一样的。
在2002年前后,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放开,很多的大型商业片开始出现,很多民营公司开始拍电影,包括《英雄》啊、《十面埋伏》啊,那时候几乎每年都有一两部古装大片。
但那时的爱情电影是很少的,一直到了2011年,开始出现了转变,我印象当中促成这种转变的是一部电影,叫《失恋33天》。”
“这部电影之前,这样以女性为主角,而且以女性的表达、愿望为主题的电影是几乎没有的”他说,“因为以前所有的电影虽然有女性角色,但实际上女性始终处于一种‘被爱’的地位,而不像在这部电影当中,女性处于一种主导的选择地位。”
“而且在这部电影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女孩子从头到尾在寻找爱情,但结尾她并没有把她的终生完全托付给某一个男人,她自己的命运还是把握在自己手中。在中国电影史上应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女性表达的作品,所以说女性角色实际上在中国现在的 电影当中越来越重要,在电影的表达当中越来越重要。这次的女性电影作品的集中展映,我觉得也是这些年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成果。”
中国电影人要始终保持学习心态,中国电影的本土特色与国际化标准并存
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中国电影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秀电影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一年来各国优秀的电影作品轮番“过招”,不免有些华山论剑的意味,提到在这样的“切磋”里中国电影人应保持怎样的心态,侯克明教授认为简单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学习。“现在国外很多的电影在 艺术创作上,在技术上,还有包括电影产业的发展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中国电影人打开了一个学习的窗口,我们可以集中的在短时间内看到全世界一年来最好的电影,让我们能够做一个很好的业务学习,学习到国外先进的制作理念,学习到他们一些好的创作经验,对我们拍好中国电影来说是特别好的 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办电影节最重要的,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就是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
通过这样的学习,相信中国电影必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而对于这种发展,我们也向侯克明教授提出了疑问,中国电影在经历更深层次的发展之后,是会更加具有本土特色,还是更加迎合世界电影发展的大潮流、趋向于一个国际化的标准。侯克明教授表示, 这两者并不矛盾。
“电影跟其他的行业不一样,它是完全开放的一个文化环境。以前中国人只看中国电影,但是从九四、九五年开始,我们大批地引进、放映国外电影,那时候一年能够放十部美国大片,到了现在,我们每年在市场上引进的外国电影,正式在参加票房分成的能有百十部电影。”
“我们的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所以看电影,它的国际化和它的中国化是同向的,并不是说国际化了就不能中国化,不是这样,恰恰应该‘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这也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我们要让中国老百姓喜欢的同时,这个电影也可以走向世界。”
“我觉得我们整个中国电影在这两年的发展趋势就是老百姓越来越喜欢,口碑越来越好,特别是去年像《战狼2》收获了五十几个亿的票房,这样的成绩在 全世界电影史上都是靠前的,这就说明我们整体的文化实力在增强,这种实力在整个电影行业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所以,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国际水准才是发展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