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毕赣凭借着一部《路边野餐》斩获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奖,以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毕赣的这部电影处女作,没有任何知名演员,却成为了2016年国内上映的影片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影片讲述了贵州凯里的乡村医生陈升,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前往镇远县城寻找侄子,顺便为诊所的老太太带东西给她过去的情人的故事。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叫作荡麦的小镇。
本片的许多故事情节与人物设置来源于毕赣真实的所见所闻。片中主人公陈升的扮演者陈永忠是毕赣的小姑父,也是故事角色的灵感来源。小姑父曾经坐过牢,混迹黑社会,与旁人对此鄙夷的态度不同,毕赣对小姑父的这些经历很感兴趣。在他心中,小姑父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形象,是一种英雄主义式的人物。所以,他以小姑父为原型创造了陈升这个角色。
毕赣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艺术创作者。他毕业于山西的一所专科学校,在校期间拍摄过一些不满意的作品。毕业后他曾经做过加油站工人,受到“加油”两个字的鼓舞,又重新为了电影梦想而拼搏。拍摄《路边野餐》时,由于资金短缺,剧组人员常常身兼数职。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一部艺术实验佳作诞生了。
《路边野餐》的实验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一便是拍摄手法。42分钟的长镜头为人称道。在被问及拍摄这个经典长镜头的原因时,毕赣导演回答道:“我觉得时间就像一只隐形的鸟,我能碰到它,看到它,但我怎么能让别人也看到它呢?首先我要用一个笼子把它装在里面,这个笼子就是长镜头的段落,这是一个完整的时间和空间。”
故事的拍摄地选择了一个大众较少认知的地点,贵州的黔东南。与众不同的贵州乡村中,蔓延着大片大片具有神秘感的绿色,增强了影片的实验性。
但是,《路边野餐》在实验性上真正的突破并不在于形式,而是在所讲述的内容。这是一个现实与幻想交替、时间与空间交替、过去与未来交替的故事。这像极了拉美文学中体现出来的时间观念,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大大小小的时间怪圈。在《路边野餐》中,就存在着类似的时间怪圈,比如影片中陈升在荡麦遇见了已故的妻子。时间是非线性的,人物也并非都是真实的。这些人,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幻想中的,抑或是人格分裂出来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这部影片文本的特质,也让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这种强烈的可解读性来自于叙事的留白与表达的模糊,给观众留下了很多解读空间,也使得影片的艺术性更加强烈。
影片中常常出现钟、表这个意象,粉笔画在墙上的钟、孩子手臂上画的表、运煤火车车厢上画的时钟,随着人、物的前行,钟表的指针反而呈现出逆向行走的样子,这都暗示着对时间不可逆性的打破。
《路边野餐》是华语电影中难得的艺术佳作,这部电影只有几十万的成本,却完成了最为大胆的当代艺术探索。42分钟的长镜头、无专业演员的阵容、没有明确剧情的叙事——一部具有试验性质的、崭新的电影由此诞生。在形式与内容双双打破常规的同时,影片还具有着东方式的美感与独特的宁静感。
这部影片正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进行展映,去看吧,这是一个不会让你后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