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民谣的凉意
云中
《醉乡民谣》有着科恩兄弟电影一贯的黑色,甚至是悲凉与无奈。但就因为那些像美图滤镜一样的画面,再加上一点民谣,就把影片变成小清新文艺范也能接受的风格了,很多人也的确把它当成一部抒情的文艺片来看,我觉得这几乎与科恩兄弟的核心意图背道而驰。
影片开场,还算在中规中矩地介绍主人公的“纽飘”境遇,虽然很落魄,但他也算自得其乐。可故事进行到中段,科恩兄弟终于使出了他们标志性的黑色幽默。那段开往芝加哥的公路旅程,开始变得越来越荒诞。同车的伙伴都是怪人,一个精神上霸道十足、身体却弱不经风的爵士乐胖子。一个身材瘦削沉默少话的怪人却是个舞台剧演员,还坐过好几次监狱。他们三个落魄的人在路上,经过了不同的加油站、说着以往的无聊经历、看着窗外的风景一幅幅这样掠过。在一家色调为红、白、黑的餐厅里,舞台剧演员突然念起了诗;在青绿色的卫生间里,大胖子晕倒在了白色的地板上;在黑夜的公路上,舞台剧演员突然被警察带走,大胖子一个人昏倒在车里;在回程的路上,男主角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窗外是一片黑夜与白雪,这时候一只动物撞上了他的车前杠。
科恩兄弟的电影叙事技巧经营出一种独特的气场,这段旅程发生的事件与情绪,好像是真实的、但又好像很夸张,情节在虚与实中摇摆,形成了科恩钟情的氛围:男主角慢慢沉入黑暗时,看世界的心态与视角都在细微的变化,在这个次元,时间和空间都被放大了。我被这个场景的细节描写之细致(极日常的对话与动作)、但从整体叙事上又很诡异的氛围所吸引。我突然理解到,电影的时间与空间重新组合的魅力,就是能散发出一种神秘的、吸引你并产生各种想像的东西——跟大麻差不多。
科恩兄弟的电影,编剧非常厉害,他们写得好的故事,很少是一个调性,或者是一条曲线。《巴顿芬克》、《缺席的人》、《严肃的人》,全是三个调性合在一起。就是开始看,是这样的故事。演到一半,好像开始变了,变成另一种故事。看完之后,才发现他们讲的到底是什么事。而《醉乡民谣》,也不是观众在开头就能想像剧情发展的故事。看到后面,越来越感受到骨子里的凉意。主角的歌声一直没有得到市场肯定,甚至在最后,我们又回到了故事的开头,一切似乎在残酷的重复。虽然Bob dylan的登场意味着民谣黄金时代的开启,但对男主角而言,世界并没有任何改变。仔细想想,这真是个无情的故事,也难怪电影一开场的歌就唱到“绞死我,噢,绞死我”。
影片没有励志的成分,没有给出解决方案,结构完整,底气十足。但是,科恩兄弟真的有点太冷静到冷酷、甚至有些残忍——如果没有那只猫的话。导演对动物比对人好。全片最煽情的地方就是主角对着父亲唱起八岁时的民谣,最后还让老爹唱尿了裤子。尴尬的人生经历与状态贯穿着全片。
科恩兄弟所有的电影看下来,我越来越不知道这兄弟俩想要去到什么地方。他们好像一直在冷眼旁观,冷笑着看命运如何操纵芸芸众生,这固然造就了他们电影独一无二的黑色气质,但也很难从影片中看到他们对自己创造的角色有多少爱意和暖意——也许唯一的例外,就是电影版《冰血暴》中的女侦探吧,毕竟她是乔尔·科恩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