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卫西谛影评《落魄大厨》:烹饪与生活,不忘初心

  落魄大厨:烹饪与生活,不忘初心

  卫西谛

  只要是能激发食欲的电影都是好电影。反之,我们老是说看烂片会“倒胃口”。

  最近乔恩·费儒自编自导自演了《落魄大厨》(CHEF),这位全才执导过《钢铁侠·12》、制片过《复仇者联盟》,但玩起文艺片来也十分之自然,抛开桥段、肆意玩耍,不刻意作梗,表演、台词、音乐、气氛都洋溢着热情——烹饪场景也是。看完让人觉着饿,而且有亲自下厨的冲动,端的是部好喜剧。

  “美食”,在影视剧里总是能够提供幸福感的元素。东西方皆是如此,比如在西方有丹麦电影《芭比的盛宴》、墨西哥电影《巧克力情人》、德国电影后来被好莱坞翻拍的《美味关系》、美国电影《朱莉与朱莉亚》;在东方则有伊丹十三著名的《蒲公英》、李安的家庭伦理剧《饮食男女》。近来日本的《深夜食堂》、《面包和汤和猫咪的好天气》,更让人深夜饿哭,经常在微博微信上听到看完这些剧的观众哀鸿遍野。

  “美食剧”一般总喜欢谈人生,你看上面我举的电影,西方人喜欢借吃饭谈社会关系,东方人喜欢借吃饭谈人情世故。这是难免的。以前孙甘露老师有过一句话让我深以为然,他说人类有种低级趣味,大意是总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议论谁和谁上过床,然后在上床的时候议论今天吃了什么、明天吃什么。当然,这些电影作品是没那么露骨的低级趣味,有时甚至过于正经。最近看日剧《孤独的美食家》只谈吃什么,不谈别的,也好。《落魄大厨》好也好在这里,不谈大道理,就讲一个厨师觉得过得没趣味了,从米其林级别餐厅的主厨位置下来,开着餐车去卖三明治。

  为什么食物和人生没趣味了呢?看起来是这位大厨被美食家骂了,被前妻看不起了,实际上还是因为“被标准化”了。菜单总是既定的,做法永远千篇一律,因为顾客/他人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这样去操作。“被标准化”之后,生活就毫无激情和创造力了,所以,求变。

  如何求变?用现在流行的文艺腔来说,就是“不忘初心”,回到过去,寻找最初烹饪与生活的热情。这时,你就可以从食物看见美国人的精神。美国没有欧洲大餐那样有优雅、繁复的贵族传统,也不像中国的饮食文化那么具有伦理意味。美国的食物很简单,这个简单又不像日本食物那么富有禅意。美国的代表食物说白了就是快餐——但是美国人没有传统和伦理的包袱,他们注重时效、快捷、乐观。

  乔恩·费儒安排了几段西餐的烹饪技艺,开场的刀工水准与摆盘艺术;中间为情人做的意面;最后回到制作三明治的过程。激发食欲是自然不必说了,看完百分之百饿得死去活来。这三段烹饪戏和剧情完全融入,尤其是最后“三明治段落”结合公路片形式,大厨的小吃餐车从美国东岸的迈阿密一直开到西岸的洛杉矶。你能从重拾的烹饪与生活热情当中体会到另一层精神——自由。

  乔恩·费儒也知道用明星点缀他的美食文艺片,索菲娅·维加拉、达斯汀·霍夫曼、以及“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小罗伯特·唐尼扮演主角的前妻的前夫,可谓喜感和骚劲兼具。当然,导演有分寸,没有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舌尖上的复仇者联盟”,明星有,但不夺食物的光芒。

  《落魄大厨》里的美食家与厨师之间的对抗,让人想起皮克斯的动画片《美食总动员》来,虽然都是画出来的,但这部动画片却也洞悉美味的要诀,它的高潮对决戏是这样的:当挑剔刻薄美食家吃到一道貌似平常的菜,然而久违的美味重回口中,这时没有任何语言、没有任何动作、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瞬间的闪回,回到他童年的情形——饥饿的孩子站在门口闻到母亲做得饭菜香。“妈妈的味道”,现在已经是许多餐馆的口号了。这部卡通片的口号是:“人人皆可烹饪”。而《落魄大厨》对美味的定义是:Real Food

  相信我,如果你真是一个吃货,看完此片之后立即入手一部烤三明治的机器不算冲动消费,我身边有不少人已经这么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