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吴李冰影评《灰烬与钻石》

暴力、战争反思录

安杰依?瓦依达(Andrzej Wajda)是当代波兰最伟大也是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导演之一,他的导演生涯异常漫长,从1954年迄今从未间断。其中1981年执导的《铁人》(Man of Iron)荣获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且先后被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灰烬与钻石》(Ashes and Diamonds)是其著名的战争三部曲(另两部为《一代人》【A Generation】、《地下水道》【Kanal)的终结篇。影片荣获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国际费比西影评人奖,并在《帝国》杂志的影史百佳电影评选中位列第38位。

影片片名来自19世纪波兰诗人齐普利安?诺尔维特(Cyprian Norwid)的一首诗歌。故事则改编自波兰作家耶日?安杰耶夫斯基(Jerzy Andrzejewski)的一本小说,主要讲述1945年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的波兰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建设,不同的官僚、派别系统之间仍旧纷争不断,马契卡与安杰依奉市长斯维茨基之命,要谋害新到任的工人党地区书记斯祖卡,但却一时大意误杀了两名工人。这让马契卡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只能借与酒吧女克里斯蒂娜短暂的情感慰藉。影片在最后的一片废墟中结束。

《灰烬与钻石》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它必须处理一段非常独特的时间段,一个非常特殊的主题。彼时的波兰刚刚从纳粹的铁蹄中挣脱出来,国家正待重建,新的秩序新的结构都在构建中,整个社会的气氛充满了混乱与不安。希望与恐惧并存。这样的一种气氛,瓦依达通过隐含的市长这条线索表现了出来。这位秘书在一场过分的庆祝活动中,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前途,还毁掉了他曾经拥有的东西。这与波兰整个国家的当时的命运非常类似,它在庆祝战胜纳粹的同时,也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忧虑。不过由于影片拍摄于冷战时代,它更多的是一部支持共产主义而非反共的影片,虽然它是尽力做到了客观性。

影片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主题,是对暴力的反思。由于战争,使得人们已经习惯暴力,所以暴力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在影片开场时候引用诺尔维特的那句诗,就很清晰的表达了出来:暴力,究竟是导致自由,还是不过引发更多的死亡?这样的质问存在于影片中的每一段暴力场景中,究竟何时,暴力才是正义的,高贵的,英雄主义的?瓦依达在片中给出的答案很明显地反映在暗杀斯祖卡与波兰未来之间的联系,这分明是他对波兰战后年轻一代继续暴力行为的谴责。

瓦依达三部曲的前两部《一代人》、《地下水道》,都非常典型的使用了近似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虽然这两部电影也出现了一些象征性的角色与场景。可是到了《灰烬与钻石》,整部影片似乎是无处不在的象征与隐喻。放弃了现实时空的瓦依达,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由表达,用银幕写作诗意画卷的能量。影片中甚至会突然出现一匹白马,或者一名圣徒的超现实主义图景,这种不言而喻的象征了纯真失落的时刻,既诗意又凄楚。

宗教方面的象征式表述,在片中也不少。某人被刺客刺杀后,跌倒在教堂门口,刺客看到此场景非常惊恐的喊叫道,「耶稣,玛丽亚!」马契卡与克里斯蒂娜在公墓闲逛的时候,有一个被毁弃的耶稣十字像不断的在那里摇晃。克里斯蒂娜还在公墓中朗读诺尔维特的诗歌,并将一些句子篆刻在墓碑上。

就像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或者其它一些战后开始从事导演工作的欧洲影人一样,瓦依达进入了用一种心理现实主义的方式,来展现战后政治与生存状况。

此外,瓦依达还借鉴了传统黑色电影的风格。冷酷,精明又充满魅力的暗杀者马契卡,仿佛就是黑色电影中的那类反英雄主角。用光方面,瓦依达明显采用了奥森韦尔斯式低角度、具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背后照明、移动摄影,利用阴影来衬托角色状态,这些也都是最常见的黑色电影手法。

撰文: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