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者》:比夜更黑
叶航
《夜行者》(Nightcrawler)中,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路易斯是个不名一文的小混混,偶然中他目睹了摄影记者的现场工作,从中找到了让自己咸鱼番身的商机:购置廉价的摄像装备,通过窃听警方无线电的方式抢先一步到达犯罪现场进行拍摄,再将这些真实而血腥的影像资料卖给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制片人妮娜换取高额酬劳。
路易斯和妮娜这两个角色都是“新闻制造”工序中两个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在“收视率即一切”这一潜规则的支配下,他们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相互剥削,在数次他们彼此对视的场景中,两人想必都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路易斯需要靠他的敏锐触觉与工作激情拍摄到更富现场感和争议性的案件画面,以此换取高额佣金;而妮娜则仰仗这些抓人眼球,让人惊恐的现场影像博取节目的高收视率,保住自己在电视台的饭碗甚至于获得晋升的机会。这里你看不到所谓的追求事实真相的新闻理想和新闻伦理,只有为求达到轰动效应而一再突破伦理底线甚至于法律边界的交易。一切都可以交易,都可以标价,可用于交换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女性(妮娜)的身体或者感情。
《电视台风云》(Network,1976)、《摇尾狗》(Wag the Dog,1997)、《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1998),但凡好莱坞拍摄的关于电视业的影片,大都持有讽刺和批判的色彩,《夜行者》是这长长的片单中最新的一例。
你会发现片中的角色,不论是路易斯、妮娜,还是路易斯雇佣的帮手里克,他们体内的欲望是不可遏制的,变本加厉的。无法满足的欲望既可以是一种向上动力的催化剂,亦可以是逐渐摧毁个体理智与道德的毒药。妮娜对案件现场画面的要求是越来越血腥、愈来愈耸人听闻,路易斯的要价则与日俱增,并要求电视台对他的制作公司进行反复宣传;里克同样如此,他甚至为自己的欲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有意思的是,出现在今年奥斯卡颁奖季上的不少影片都有相类似的叙事特点——对正面角色的反写,对正面主题的逆转。比如说《爆裂鼓手》(Whiplash),初看像是常见的“磨砺出天才”这类励志主题,是伯乐与千里马彼此实现梦想的故事,但魔鬼教头与鼓手少年之间的精神摧残与反戈一击却让人看得胆战心惊。和《消失的爱人》(Gone Girl )一样,《夜行者》看上去是对美国梦的追逐,实际上却是美国梦的失落,它展现了在追逐名与利的道路上,人如何一步步变得神经质、偏执与冷血,在异化了的成功学面前,道德与生命根本就比纸还薄。双眼发光,心比冰冷,吉伦哈尔奉献了迄今为止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一次表演,完全配得上金球奖剧情片最佳男主角提名。
不是励志,只有幻灭,没有英雄,只有反英雄。不论这几部影片表面上是音乐片,家庭伦理剧,还是剧情片,最终都像是一部黑色惊悚片,电影中发生的一切比黑夜更黑(More than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