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Master”,体现了电影节的国际化水平和专业品位,反映其艺术价值;
“大众-Mass”,体现了电影节的品牌影响力和惠民主张,反映其社会价值;
“大市场-Market”,体现了电影节的市场活力和行业认可度,反映其商业价值。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2015年4月16日至23日举行。电影节以“共享资源,共赢未来”为活动宗旨,倡导“天人合一,美美与共”核心价值理念,严格按照国际著名电影节展模式组织运行,国际化水平、品牌影响力、市场化程度和活动规模连年提升,探索发展和固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师(Master)”“大众(Mass)”“大市场(Market)”的“3M”节展定位和办节风格。
在往届的基础上,按照“3M”的风格特色,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实现了“六大突破”。
一是在大师级影人阵容上实现“新突破”。前四届,电影节吸引了包括各大国际电影节主席、海内外著名导演和制片人、全球知名电影机构负责人、国际一流演员在内的千余位全球有影响力的业界精英和行业代表出席。本届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委会阵容强大,邀请吕克·贝松担纲,7名成员均为业界著名导演、制片人、演员。邀请曾担任8年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马可·穆勒担任电影节首席顾问,邀请15个国际知名电影节的主席、总监出席电影节活动。
二是在影片质量上实现“新突破”。本届电影节收到90个国家和地区的930部影片报名参赛“天坛奖”主竞赛单元,其中国际首映影片45部,影片数量、质量较上届明显提高。15个国家的15部影片入围“天坛奖”提名,其中13部海外影片均为国际首映。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524部影片报名参加北京展映,其中获国际A类电影节奖项及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36部。遴选展映的360部影片风格类型多样,中外影片各占半壁江山,184部境外影片中,八成首次登陆内地银幕,获得国际电影节及奥斯卡奖项的影片达121部。
三是在电影市场质量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北京电影市场围绕“展示·推介·交易·交流”主题,搭建持续性综合服务平台,前四届共促成80个项目洽商签约,交易总额达273.19亿,连创国内电影节展交易额之最。今年,电影市场共吸引注册展商275家,同比增长11%,其中国际展商140家,涵盖25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展商数再次过半。项目创投板块征集到455个项目,同比增长100%,10个入围项目含金量极高,电影市场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
四是在与国际著名电影机构合作上实现“新突破”。北京展映举办评委会主席作品回顾展和波兰、日本、韩国、印度等12场国际影展。电影市场举办中澳、中新电影行业对话和介绍会,韩国、法国“电影要素”推介特约活动,以及中东欧电影推介会等,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首次以国家联合展位亮相;与戛纳电影节合作,设立“中国新影人基金奖”,获奖项目直接参与戛纳电影节电影市场活动;电影节还与美国电影协会合作举办“好莱坞电影大师班”,设立“MPA大奖”,获奖项目方由美国电影协会资助培训。
五是在全媒体立体宣传上实现“新突破”。运用电视、网络、手机等同步直播、及时转播、第一时间发布节展活动等,全方位立体式推送电影节信息,引导公众了解电影文化,参与电影活动,感受电影魅力。在电影节官方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以及腾讯、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视频网站开设专题页面,展映专题网播节目,发动影迷参与讨论,掀起观影热潮。
六是在节展市场化运作上实现“新突破”。成立北京国际电影节有限公司,实行财政定额补助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加大对电影节自身商业资源深度挖掘,引进现金赞助、实物赞助、服务赞助,创新合作方式和回报权益,推动政府办节与社会办节有机统一。
“大师”“大众”“大市场”带来“大成果”,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首都乃至国家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成为与欧洲戛纳电影节、美洲多伦多电影节齐名的亚洲第一电影节,跻身世界三大电影节行列。
(李春良: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