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链接产业资源 凝聚公众关切 夯实文化自信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幕已接近一个月。热闹非凡活力四射的会期活动之后,我们需要清点整理,静心凝思:北京国际电影节到底做了什么?给北京留下了什么?给中国电影留下了什么?未来还可以为北京、为中国电影做什么?

  在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北京国际电影节从2011年(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起步以来成长速度喜人。2015年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再次呈现大幅度跨越式增长,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了踏石有印,抓铁留痕。从一系列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搭建了一个优质的起跳平台,“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活动主旨和“大师、大众、大市场”的特色风格正在从理念走进现实,北京国际电影节必将成为中国首都最具文化软实力的一张城市名片。

  一、链接产业资源,搭建起跳平台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七大主体活动共吸引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多家中外电影机构共计14000多名电影业界中外嘉宾出席了这场以“大师、大众、大市场”为特色定位的电影艺术创作、电影产业发展和中外电影文化交流饕餮盛宴。  

  主竞赛单元“天坛奖”七位大师级评委分别来自中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巴西、韩国等五个不同的国家,共计300位明星主创出席了十五部入围影片的首映礼。“北京展映”单元共展映国际一流的优秀影片360部,展映总场次超过800场,观影人次高达21万,票房收入800万,这个数据是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票房收入的三倍以上。“北京策划.主题论坛”吸引了包括让.雅克.阿诺、徐克、林民杰、杨学培、唐季礼等业界大师在内的1500余位中外电影人到场。“电影市场”单元吸引中外展商275家,同比去年增长11%;带来创投项目455个,同比去年增长100%,签约金额138.4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2%。“电影嘉年华”单元共举办70余场新片发布会和媒体见面会,总计近300场活动所吸引的嘉年华游园人数超过黄金周,高达23万余人。

  整个电影节期间,包括电影展映、电影嘉年华、电影市场签约、项目创投评选、中外电影合拍项目洽谈、中外电影合作论坛、国际影业集团高峰论坛、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电影节主席和行业代表沙龙、电影投融资高峰论坛、中国影视后期产业联盟成立、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特约活动、“剪辑的力量”高峰论坛、原创电影音乐会、好莱坞电影大师班、中国青年影评人论坛、纪录电影产业论坛、美中电影电视产业博览会、中澳国际电影节新闻发布、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新闻发布、巴黎中国电影节启动仪式、中韩电影合拍项目洽谈会、华语电影新焦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影视贸易中心推介会、“完片担保来中国”主题推介会、合一影业“多屏电影99计划”、腾讯视频论坛等在内的260余项相关专业活动全方位实现了电影创作生产要素的全球化资源链接,为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搭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优质起跳平台。

  二、打造绿色收视,凝聚公众关切 北京国际电影节从理念走向实操的脚步是踏实而专注的。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更加专业的会期活动设置和一如既往的严谨细致的会期活动组织引爆了广泛的公众关注,电视直/转播和相关报道的收视率和收视观众人数全方位刷新。  

  央视六套电影频道本届电影节期间晚间17:00-24:00节目34城收视均值(除去电影)高达0.55%,与该频道2015电影节开幕之前同时段节目收视均值(除去电影)相比,收视增幅高达90%。在北京地区,有4515795名不重复观众收看了本届电影节开闭幕式晚会、红毯仪式、颁奖典礼等活动在电影频道、北京卫视和BTV青年三个频道的直/转播,占北京地区收视推及人口的34%。广泛的受众关注不断刷新电影频道开闭幕式活动直播时段收视率:本届电影节开幕式红毯和开幕式晚会时段,电影频道凭借开幕式红毯和晚会直播,34城时段收视率在全国省级卫视组排名闯入前三甲,位居第三;闭幕式红毯和颁奖典礼时段,电影频道凭借红毯仪式和颁奖典礼直播,34城时段收视率再进一步,闯入全国省级卫视组排名第二。

  北京国际电影节不是一个娱乐事件,北京国际电影节是一个产业盛事。在这场产业盛事中,央视新闻频道、电影频道、北京卫视等主流电视媒体所有的报道不媚俗、不出位,通过对电影节“天坛奖”评委专访以及各项活动的全方位聚焦报道,吸引了电视受众的广泛关注。收视率数据爆表从根本上说,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高端文化气质和公共媒介市场在“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事实上,不仅仅是央视新闻频道、电影频道和北京卫视深度关注北京国际电影节。在本届电影节期间,包括新华社等37家中央级媒体、《洛杉矶时报》等30余家境外媒体在内的大规模主流媒体均高度关注和报道了本届电影节各项活动,截至本届电影节闭幕,所有活动吸引了350家国内外媒体共1499名记者参与报道,发出原创报道2100多篇。

  新媒体也不例外,互联网媒介和移动互联网媒介对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关注同样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较第四届增幅高达360%,图文阅读数较第四届增幅高达500%;微博话题#北京国际电影节#阅读量高达1.6亿,讨论数217000,位居微博热门话题第四名;北京国际电影节新浪官方微博粉丝量高达421143,博文阅读数31000000,共有7000000条相关搜索信息,并有1540余位权重微博用户参与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话题讨论。

  见微知著,从电影盛事强力打造绿色收视、拉升粉丝追捧、凝聚公众关切的力量,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个平台在未来难以评估的宝贵价值和非常强大的正能量影响力。

  三、创建城市名片,夯实文化自信 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同期,全球电影票房375亿美元,增长率仅为4%。  

  中国电影票房从10亿到100亿几乎用了16年时间。但2014年,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几乎完成了从200亿到300亿的票房跨越。2014年,在全球电影票房16亿美元的增量当中,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量贡献值高达75%。

  毋庸置疑,中国电影已经站在全球电影大国队列,同时也站上了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飞速发展的节点。

  在这个节点上,资本率先以极其灵敏的嗅觉争先恐后进入影视行业。公开的报道显示,2013年A股涉及影视行业的并购事件仅有7起,而2014年涉及影视行业的并购事件超过40起,涉及并购金额超过1000亿元,完成并购金额超过100亿元。专业人士认为,如火如荼的跨界并购并不承诺中国电影会迎来真实的成功: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资本是逐利的工具,在艺术与利润的对抗中,中国电影开始出现依靠话题性、小品化、桥段化、碎片化等元素来吸引观众的趋势,这将成为中国电影的短板和危机。

  在这个节点上,中国电影不缺钱,缺的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缺的是专业的信息分享通道,缺的是强大的资源对接平台。缺的是一个符号,一种认同,一张名片。缺的是一个气场,一个可以吸引全世界最优质的电影生产要素持续的关注和介入的气场。

  北京国际电影节经过五年的探索和成长,正在形成这样一个气场。

  2011年,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刚刚起步的时候,闭幕式暨大学生电影节颁奖仪式在电影频道34城全年所有电影节奖活动的收视排名位居第八;2012年,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尚未设立主竞赛单元奖项,但开幕式红毯仪式34城收视率在电影频道全年所有电影节奖活动中赫然跃居第一;2013年,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诞生,当年“天坛奖”颁奖典礼34城收视率在电影频道全年所有电影节奖活动中位居第三;2014年,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红毯仪式34城收视率在电影频道全年所有电影节奖活动中位居第二;2015年,截至4月23日,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暨“天坛奖”颁奖典礼、闭幕式红毯仪式、开幕式红毯仪式、开幕式晚会四场活动在电影频道的直播34城收视率高居榜首,包揽了该频道2015年开年至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所有电影节奖活动第一名至第四名全部席位,遥遥领先于“金球奖”、“金像奖”、“奥斯卡”等电影节奖活动收视率。

  五年的探索,五年的耕耘,北京国际电影节影响力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提升。未来,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中国电影由大变强的突破口指日可待。

  电影是国家文化最重要的窗口和名片,中国的电影要有中国的气质。北京国际电影节五年以来不追风、不媚俗,坚守炎黄文化传承、坚持高端艺术水准、汇聚全球电影趋势,兢兢业业筑巢引凤,踏踏实实服务业界,在实现中国电影强国梦想路上健步如飞。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因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来到中国,来到北京,身临其境、感悟了、触摸到中国电影的境界、品位和气质。

  中国电影的这种境界、品位和气质正在成为一张北京名片。正如英国曼彻斯特因足球闻名世界、美国洛杉矶因好莱坞电影闻名世界、法国戛纳因戛纳电影节闻名世界一样,中国北京,一个本来就闻名世界的千年古都,在二十一世纪,将因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飞速成长而持续吸引全世界好奇、惊诧、继而充满敬意和赞许的目光。

  未来,北京国际电影节将站在全球电影文化和电影产业展示、推介、交易、交流的聚光灯下,成为世界电影节奖活动璀璨星光中一颗最年轻、但最引人注目的重量级明星,也将成为中国首都北京最具文化软实力的一张的城市名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