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场
项目创投终审评委团“小班授课”六位导师现场提供“解决方案”
在北影节创投路演结束后,组委会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小班授课”,这场活动没有终审路演时的紧张,取而代之的是项目创投终审评委团与参与本次终审路演的项目方的当面交流。当创投评审走下舞台,直面青年影人的具体困惑,这场小班授课的核心目标变得清晰:为那些在创作、制作中的青年影人,从行业一线的实战经验中找到破局路径。

创投终审评委小班授课现场
过去几天,参与创投的青年导演们接收了大量的专业意见,对自己的项目以及未来的创作之路都产生了新的思考,如何更深入地打磨内容?如何让资方理解创作理念?这些都是青年影人们在实操过程中切身遇到的难题。
陈思诚、董润年、饶晓志、许月珍、张冀、张子枫六位导师,覆盖了电影行业从开发到制作的全产业链视角。这种多元背景的组合,让青年影人得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多维度的行业认知。
符合观众口味才是好剧本的第一要义

评委会主席陈思诚现场分享
在探讨一个剧本的类型风格时,陈思诚对项目方指出:“你们的剧本很文艺,它是作者自我的表达,但不是现实主义的表达,你得找到这个故事该用什么瓶子装。”他强调,不同类型有不同的讲述方式,不能只靠个人风格撑起整部影片。

评委董润年现场分享
而在讨论现在的电影节奏时,董润年则提出:“当下电影的第一幕越来越短,是因为观众的观影习惯已经改变了。”董润年指出,当下的观众在短视频的“快感训练”下,已经习惯一秒识别人物、一眼判断剧情,“过去的电影前15分钟用来建立人物,而现在你只要人物一出场,观众大概就知道它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人物真实,比设定新颖更重要

艺术总监张冀现场分享
在剧本创作中,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设定有多新颖,而是人物是否真实动人。张冀指出,许多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上容易陷入概念本身,却忽视了人物的现实动因与情感逻辑。他强调,无论是女性故事还是类型化表达,真正建立共鸣的关键,在于角色所承载的处境是否贴近当代生活、是否触及观众的共通经验。

评委张子枫现场分享
张子枫则认为,有些角色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身上带有强烈的反差感,那种与外在形象不符的内核,往往更具冲击力。她希望在银幕上看到更多鲜活、真实、有生命力的女性形象,而不是被框定在类型公式中的角色。
院线不是唯一通道,拍得出来才是硬道理
当谈及“中小成本影片如何突围发行困境”时,不少青年影人坦言:能完成拍摄已属不易,上院线更像一场赌博。这是青年影人普遍面临的现实焦虑。

评委许月珍现场分享
许月珍一语道破关键:“如果是艺术片,就当是借钱给朋友,你觉得他不会还,但你还是想帮他一次。”她强调,做艺术片可以放下票房负担,把作品拍出来最重要。而商业片则不同,需要面对市场要求、观众口味等一系列考验。

评委饶晓志现场分享
饶晓志则从行业层面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所监制的一部电影拍摄时间长达四年,中途又经过了三年,最后才在今年匆匆上映。他坦言:“这不仅是青年导演才会碰到的问题,成熟导演也会。”他建议青年创作者不妨将目标从院线转向流媒体,“只要你想表达的东西能被看到,那就是通路。”
你真的想好要做电影了吗?
在小班教学最后,陈思诚向在现场的每一位青年导演都发出了“灵魂拷问”:“电影对于你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职业,还是表达自我的出口?”他表示,如果当作职业,就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商誉影响。他提醒在场所有青年影人在创作之前先想清楚,“你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怎样的?你要怎样对待自己未来的电影之路?”



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对话,并未堆砌晦涩高深的宏大理论,而是扎根于青年影人的实际创作困境,实实在在地给出了一系列具体问题的可行解法。这场小班授课结束后,或许不会直接诞生爆款电影,但它已在这些青年影人心中埋下种子:当创作回归对人的凝视,当商业逻辑与艺术冲动达成共生,中国电影永远需要那些既敢仰望星空、又能俯身丈量大地的新生代。
北影节一如既往地希望,今日这些在细节中追问的年轻人,终将在明日的光影世界里,用同样扎实的方法论写下新的答案。而那些此刻被记录在笔记本上的经验,或许正在悄然孕育下一个征服银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