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互鉴·共创·未来:2025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秋日京华,流光飞舞。2025年9月22日至24日,“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亮点环节,在北京成功举办。活动历时三天,以一场串联百年光影的音乐会启幕,展开五场重磅对话,汇聚两国顶尖导演、学者与艺术家,围绕电影叙事、遗产保护、产业未来等议题进行深度讨论,最终以一场聚焦时代与合作前景的沙龙圆满收官。
  这场文化盛事,不仅回溯了中法电影百年间的交融互鉴,更凭借鲜活的时代气息,为两国文化交流注入了别样的活力与灵感。
  光影为桥,音乐作舟:中法电影音乐会奏响文明对话的永恒乐章
  9月22日傍晚,“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的举行,正式揭开了“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的序幕。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中央党校副校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李文堂,中宣部文艺局局长陈名杰,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法国前总理、法国政府中国事务特别代表让-皮埃尔·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苏菲·洛特科夫(Sophie Rotkopf),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兼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主任艾文鸿(Florent AYDALOT),法国驻华大使馆总领事华继永(Guillaume ROY),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法国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等嘉宾共同出席。
  音乐的殿堂里,光影与旋律交织成诗,历史与当下深情相拥。珍贵影像串联起光影长河,朱丽叶·比诺什刘敏涛推荐的世纪之交华夏初影、电影家族传承者卡门·卓别林带来的1937年北京片段,更有法国电影资料馆堪称“活化石”的馆藏中国早期电影瑰宝。音乐会深情致敬了由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中国电影开山之作《定军山》,中国电影从起源之日便与音乐结缘。谭派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先生亲临现场,讲述了谭门七代人中五代与中国电影休戚与共的家族影史。谭正岩先生现场演绎《定军山》唱段,虽然今天已经无法看到《定军山》这部电影,但他的表演如同带领观众穿梭时光隧道,这部电影始终存在谭家人源于家学的唱念做打之间。
  
朱丽叶·比诺什(右一)与刘敏涛(左一)
  
卡门·卓别林(右一)与乌玛·卓别林(右二)
  
谭正岩现场演绎《定军山》唱段
  中国演员刘烨与法籍妻子安娜伊思·马田共同推荐的合拍片《风筝》(1958年),作为新中国首部中外合拍电影,它承载着两国影人的童真与梦想,种下友谊的种子。时隔10年,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与主演冯绍峰窦骁再度聚首,分享史诗巨制《狼图腾》(2015年)的幕后艰辛与创作感悟,这部作品标志着中法合拍在艺术与技术上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两国深度合作的典范。
  
中国演员刘烨与法籍妻子安娜伊思·马田
  
导演让-雅克·阿诺(左二)
演员冯绍峰(右一)与窦骁(左一)
  展望当下与未来,导演乌尔善与音乐总监蒙柯卓兰登台,介绍在法国造成现象级观影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2023年)的音乐创作理念。他们阐述如何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交响乐巧妙融合,以世界性的音乐语言讲述东方神话,其作品在法国引发的观影热潮,充分证明了这种创新表达所引发的广泛文化共鸣。
  
导演乌尔善与音乐总监蒙柯卓兰
  这次音乐会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表演,它是一次深层的文化身份确认与文明对话实践。通过影像叙事与音乐语言的融合,再现中法电影百年交流的生动图景,更使电影成为一种沟通媒介,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东方与西方的情感纽带。
  《定军山》的戏曲根脉到《封神》的对传统音乐的创新,展现出文化传统在创造性转化中的生命力。借由中法经典作品的交响共鸣,体现出不同文化语境下人类情感的相通性。谭派艺术、梅派艺术与卓别林家族的传承,彰显出艺术精神超越时代与国界的价值。
  音乐会中特别设置了互赠环节,从卓别林与梅兰芳的历史合影,到卢米埃尔早期影像与中国现存最早故事片剧照的交换,这既是世界电影遗产的物质传承,更是文化记忆一次共享,实现了从“文化展示”到“文明对话”的升华。
  
互赠礼物仪式现场
  
电影音乐会现场合照
  光影互鉴,思想交响:中法电影巨匠共叙光影艺术的永恒魅力
  作为本届北京文化论坛备受瞩目的国际文化交流板块,“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五场重磅活动于9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行。五场活动形式各异、内容丰富,不仅带来了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影片,特别邀请两国顶尖的电影导演、学者、从业者参与讨论,围绕电影叙事、技术革新、产业未来及文化共鸣等议题展开对话,为观众和业界带来一场跨越地域文化的思想碰撞。
  朱丽叶·比诺什携导演首作《亦吾亦舞》先后亮相北京大学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影片源于她与编舞家阿库·汉姆自2007年起合作的舞剧《我之深处》,通过长达十余年的素材积累与创作探索,展现两位艺术家跨越表演与舞蹈领域的互动过程。
  
朱丽叶·比诺什与现场观众合影
  朱丽叶·比诺什回顾将170小时素材提炼为影片的整个过程,她舍弃掉传统的旁白与剧本,以画面和动作进行主导,引导观众自主体验情绪起伏和关系的变迁,她说明影片不单单是记录舞蹈,进一步深入考察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冲突与自我认知要素,反映“以感官为开端”的创作理念,她跟阿库·汉姆背景有明显差异,却依旧相互尊重,凭借即兴创作弥合分歧,最终实现了全球百余场的成功巡演。
  朱丽叶·比诺什多次提到艺术创作应该贴合内心感受,不用去迎合外界的要求,她认为真正的亲密关系应接纳相互差异,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范畴的形式,不能以票房或者受众规模当作衡量依据,而应把重点放在作品的精神内核与人文关怀上。
  
朱丽叶·比诺什
  作为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特别谈到了《狂野时代》,她认为这部作品具备惊人的想象力,美学方面极具原创特质,这部作品在评审工作中虽然出现较迟,但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把所有评委都说服了,称得上一部“无法归入类别”的作者电影。
  她鼓励年轻人大胆表露自身,坚持去讲有价值的故事,两场对谈均显示出比诺什身为跨领域艺术家对情感表达的敏锐察觉,以及她对创作真诚特性与人性深度的持续坚持,在各异文化语境里唤起观众对艺术、关系及自我成长的共鸣。
  
朱丽叶·比诺什为现场观众签名
  在北京电影学院,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与中国导演乌尔善在展开了一场跨越文化、代际与创作理念的对话。
  
让-雅克·阿诺
  两位导演一致认为,电影创作的核心在于情感共鸣与视觉表达。让-雅克·阿诺导演强调,视觉语言和肢体动作是跨越文化障碍的关键,电影人应透过表象挖掘人性共情。乌尔善导演则指出,创作者需捕捉“打动自己的情感事件”,并寻找“唯有电影才能呈现”的叙事场景,把情感强度与电影感作为创作的核心基础。
  在团队组建与国际合作层面,让-雅克·阿诺以“交响乐团指挥”为比喻,强调尊重与合作是跨国团队凝聚起来的必要基础,特别称赞中国电影人的专业能力。乌尔善分享了他集结21国人才创作《封神》的相关经验,建议青年导演从同学这里开启核心团队的组建,同时积极主动地和更出色的专业人士开展合作,在多元碰撞里提升创作层次。
  
乌尔善
  面对投身电影事业的青年,让-雅克·阿诺激励大家“永远留存讲故事的冲动”,认为导演的使命是借影像传递灵魂。乌尔善说“别依赖他人所给的建议”,着重强调通过实践搭建个人创作体系的重要意义。谈到技术发展这一问题,两位电影人都认为AI只是辅助工具,并非创作的主体,期望未来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语言。
  这场对话不仅呈现了两国电影人在艺术追求上的共同点,更反映出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从《狼图腾》到《封神》,从视觉呈现到团队配合,两位导演的分享体现了电影作为文化桥梁的独特魅力,为中外电影工作者未来的合作与创新添加了新的灵感与活力。
  查理·卓别林的孙女卡门·卓别林携纪录片《卓别林:流浪之心》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展放映与交流活动,影片把家族寻根设为主线,聚焦在卓别林吉普赛血统的发现进程,把档案影像、动画跟当代访谈进行融合,展示贯穿三代的情感对话。
  
对谈现场
  卡门导演介绍创作初衷出自父亲对家族血脉的探索,影片借助吉普赛文化里的“流浪”意象,牵连卓别林电影里经典的流浪汉形象,展现其艺术精神与身份认同的深层次关联,制片人说明此片为法国、西班牙、英国一起合作拍摄的,面临多国团队一起协作与资金整合的挑战,尤其要在纪实拍摄和动画制作的成本与表达上做好平衡。
  放映结束后的环节里,获邀的梅兰芳曾孙梅玮分享观影心得,回顾1930年梅兰芳跟卓别林的那次历史性会晤,两大家族跨越百年的艺术方面的对话。观众提出的问题涉及影片结构、动画设计目的及素材取舍逻辑,卡门指出纪录片创作需按照素材不断调整聚焦中心,制片人也强调了“主题聚焦”对叙事节奏的关键价值。就“流浪之心”主题进行的诠释,制片人解释其本质为“不确定里的探索”,与吉普赛文化传统的流动特性相契合,他激励青年创作者回归初始的本心,把“能否触动自己”当成创作准则,在漫长的制作阶段坚守探索的气魄。
  
梅玮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遗产保护及视听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顺利开办,依托高规格的学术内容与前沿的国际眼光,推动了中法两国在电影文化遗产方面的深度对话与务实合作。
  
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左一)与米勒娃·司徒帕(右一)
  百代基金会主席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女士系统地梳理了百代公司的辉煌往昔及其与中国的深厚渊源,从早期电影引进、明星引发的效应到其在电影行业的开拓角色,详细讲述了基金会保存的大规模遗产(包含2500部无声电影、300万张照片等)及其在修复、传播和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她说“电影的历史是不断被再次书写的灵动历史”,表明了遗产保护在当下的意义。
  法国国家视听学院(INA)文化遗产部总监米勒娃·司徒帕展示了数字化浪潮当中的前沿实践模式,呈现了INA如何依靠人工智能和“数据湖”技术管理超过2500万小时的视听资料,也利用数字化方案和新媒体策略成功招引年轻人群,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重新激活。
  本次活动不只是一场先进经验分享会,更体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国家级平台在集聚国际资源、构建跨文化电影艺术交流体系方面的重要意义,经过深度对话,进一步展示出中法两国在遗产保护、活化利用以及走向数字未来等方面的共识,为两国今后的电影文化交流与合作增添了新活力。
  五场精彩纷呈的对活动话,构建出一场深层次的文明互鉴实践。朱丽叶·比诺什对“内心真实”的坚守,让-雅克·阿诺乌尔善对“视觉通用语”的探索,卡门·卓别林对“文化根脉”的追寻,以及两国对“数字时代文明记忆”的共同守护,让我们看到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可感知的哲学,它探索的不是故事的差异,而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关于存在、记忆与归属的终极命题。中法两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强大文化影响力的代表,正通过影像这种“世界语言”,致力于将对话从文化表象深入至文明内核。真正的文化对话,是可以跨越山河,超越时间,在差异中找到灵魂共振,最终实现 “美美与共”的人类精神共同体。
  
活动现场
  心灵共鸣,人文坚守:中法电影沙龙探寻跨越文化的“世界语言”
  2025年9月24日,“中法影像对话沙龙”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作为“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活动围绕“从新浪潮到新表达:中法电影的时代回应”展开深度交流。本次活动汇聚了中法双方重要嘉宾:中央党校副校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李文堂;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军民;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苏菲·洛特科夫;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陈名杰;中央宣传部电影局副局长罗杨;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兼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主任艾文鸿;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台长余俊生;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艺术8协会(巴黎)创始人、中法文化论坛副主席佳玥和法国电力集团原执行副总裁马识路,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刘春,著名导演、编剧、监制薛晓路,中法文化交流践行者、国际合拍合作资深出品人/制片人宁宁与法方电影人代表让-雅克·阿诺导演,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主席张万申,杰罗姆·赛杜-百代基金会主席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导演、演员卡门·卓别林,知名影评人周黎明。与会嘉宾围绕电影文化交流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推动中法电影合作迈向新高度。
  第一场圆桌论坛以“中法电影的双世纪回望”为主题,回顾了法国新浪潮运动对全球电影语言的革新影响,以及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在现实主义与影像诗学上的探索。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指出,新浪潮虽带来创作自由,但也需警惕其长期单一化风险。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强调,新浪潮推动电影从叙事转向对人性的关注,提升了影像的表意能力与导演作者意识。
  
第一场圆桌论坛
  第二场圆桌论坛聚焦“共创中法光影时代新声”,分析未来合作的路径。导演薛晓路分享了法国左岸派电影对跨文化创作起到的启发,说明人类共同的情感是跨越文化隔阂的关键,中影集团刘春以《流浪地球》为例,阐述怎样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全球议题相融合。在技术层面而言,嘉宾们交流了AI在电影修复、制作方面的潜力与局限,强调技术应当服务艺术表达,而非替代人文层面的思考。
  
第二场圆桌论坛
  站在法国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与中法建交61周年的历史交汇点,本次沙龙活动本质上是一场具有文明史意义的深刻对话。中法电影人对话的本质,是两大文明体系通过影像这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寻找文化深处的共鸣。从新浪潮的美学解放到东方诗学的当代重构,从合拍片模式的探索到数字遗产的守护,两国电影发展殊途同归,共同印证了文明创新与变革的根本逻辑,真正的文化生命力,源于对本土精神的深层发掘与对人类共同命题的回应。
  中法电影合作的未来,将走向共创之路,双方超越资金与市场的物质需求,达到美学语言融合、文化基因重组的新阶段,在叙事底层里实现情感语法的互通,在精神内核中完成文明视角的互补,最终在人类共有的文化根基上,长出一颗崭新的文明成果。
  这种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共创共生为目标的合作方式,重塑了双边文化交流模式,更对处于十字路口的全球文明对话具有重大启示意义。合作并不是文化边界的消融,而是在保持主体性的同时,通过深度互译,得以实现精神世界的拓展与丰富。它生动诠释了“和而不同”的文明智慧,正是在这种差异性与共通性的深刻互动中,电影真正成为了照亮人类共同未来的精神光源。
  
中法影像对话沙龙现场合照
  电影如同一首流动的诗,更是冲破山川的“世界通用语言”,从中法电影人联袂铸就的光影长河,到两国文化机构针对遗产保护与数字未来开展的共同探索,这次活动不只是对百年电影历史的深情回首往昔,更是对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一次实践。求同存异的文化对话,始于对差异的尊重、对共情的追求、对创新的包容,站在中法建交一甲子后的新起步点,两国以光影架起桥梁,将人文视为根基,继续在文明互鉴进程中凝聚共识,借助合作激发灵感源泉,使电影不只是记录时代的工具,更化作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光芒,为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文化动力。
附件下载